网站首页 >> 临沂古今 >> 文章内容

临沂考古:商代莒国与临沂费县

[日期:2016-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91[字体: ]

临沂考古:商代莒国与临沂费县

 

  成语“勿忘在莒”,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内乱,公子小白(齐桓公)为逃避杀身之祸,公元前686年夏,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第二年,齐襄公去世,公子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当然不能忘记莒国人对他的保护。 

  对齐国人来说,“勿忘在莒”;而对莒国人、莒县人来说,却是“勿忘在费”,莒国更早,却鲜为人知的历史,要从费县朱田镇出土的一批商代举(莒)族铜器说起。 

费县出土的商代举(莒)族铜器。

  费县商代莒国 

  商代举国是春秋莒国的前身。 

  费县与莒县历史扯上关系,缘于费县出土的一组28件商代举(莒)族铜器。1981年,一批来自山东费县的废铜,运到北京铜厂。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里面拣选了28件商代青铜器,收藏在首都博物馆。 

  这组铜器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其中的铜豆、铜勺等造型、纹饰也极为高超、独特。当时拣选时按每公斤3.98元收回,现在这组青铜器已成为国家珍贵文物,已经无法估价了。 

  铜器上有铭文,学界释其铭文为“举揸”或“揸举”,也有称“举皻”、“举虘”。举为族徽,虘是人名。商代莒族铜器中刻有私名,这是很少见的。莒国在史书上最早出现在《春秋左传》上。费县举(莒)族铜器的出土,把莒国有文字的历史上推至商代,是研究莒国历史的重要依据。 

  根据有关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发现,我们可以把莒文化与费县文化进行一下文化链接。 

  商代的莒国人,你从哪里来? 

  提到商文化,很多人会想到河南省。是的,殷墟见证着商文化的辉煌,但商族兴起的地区却在东方。临沂地区的商文化遗址,目前只是在平邑、费县、苍山三县之内发现,这说明商王朝的势力最东就到这一带。 

  商代的举(莒)族铜器在河南安阳,北京房山,山东长清、费县都有出土。吉林大学何景成博士通过对商末周初青铜器中所反映的“举”族的情况,结合相关考古材料,做了一个较为细致的梳理。从族氏铭文的资料来看,举族在殷商时期是个规模较大的家族,与殷商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殷末殷王朝伐人方的战役中是重要的依靠力量。从相关器物的出土地点来看,在殷商时期,该家族主要分布于安阳殷都和今山东的费县、长清一带。费县举(莒)族有能力铸造如此精美礼器的,很可能是个诸候王。 

  莒人后来定居费县,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与商王朝东征人方有关,二是商王朝伐莒。两种说法截然不同,在此均列出,让读者加以鉴别思索。 

  一、与商朝大军东征人方。 

  许多专家认为举族人回到费县,与商王朝东征人方有关。文物小子簋和小子卣的铭文都记载了举族参加商末伐人方的战役。东方部落专称为“夷”,“夷”方也叫人方,又称尸方、夷方。它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王朝统治区攻掠,与商为敌。商纣王荒淫暴虐,葬送了自己的江山。其实,征伐东夷也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左传·昭公十一年》记载:“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周武王乘机伐纣灭商。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恩田教授对人方进行专门研究,根据费县曾出土过与夷方有密切关系的莒族铜器,确认夷方即在今费县一带。 

  商朝大军与人方交战,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谁胜谁败,两败俱伤是最大的可能。最后,这些参战的举族人没有撤回,而是留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商代人特别喜欢占卜,可能就是举族人在决定去留时做了一次占卜活动,结果留下来。 

  郭沫若认为莒人是伯益的后人,嬴姓。举族人与商王朝关系密切,他们随商朝大军与夷方作战。这些举族人,可能就是投奔商族的伯益后人。费地最早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封地。伯益有两个儿子,一是大廉,一是若木,两个儿子的后人都有为商朝服务的,这些人可能与莒人有关。那么,为商王朝服务的伯益后人有哪些呢? 

  1、费昌 

  最早的应是费伯,名字叫做“昌”,《史记·秦本纪》记载若木以王父字为费氏,费昌是若木的玄孙,《竹书纪年》记载“费伯昌出奔商”,就是关于他投奔商朝的故事。费昌投奔商后,被商汤所赏识和重用,替商汤驾车,为商朝的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家族世代为商王朝近臣。驾车的车正是夏商时期的重要官员,在朝中很有地位。 

  2、中衍 

  伯益另一个儿子大廉的后代中衍也投奔了商,可能由于是费昌的同族,也受到了商王的重用,封为费侯,成为帝王太戊的车正,同时也成了殷商帝国的皇亲。中衍之后,嬴姓人就逐渐成为诸侯。 

  3、蜚廉、恶来父子 

  父亲蜚廉善走,有飞毛腿;儿子恶来有力,是个大力士。父子二人都以自己的特异功能,为商纣王效力。 

  商朝灭亡后,蜚廉还参与了西周初年的东方叛乱,即商纣王之武庚、管蔡之乱。徐戎、淮夷和南方的熊盈以及纣王的猛将蜚廉也闻风而动前来攻打鲁国,最终被鲁国军队所败。 

  恶来除了以勇力而闻名,还善诋毁别人,进谗言,国王与诸侯日益疏远了。 

  4、费仲 

  历史上有名的小人费仲,也是费昌的后代。费仲善于阿谀奉承,贪图钱财,助纣为虐,备受宠幸,殷人都不喜欢他。 

  二、被商朝大军讨伐,又被鲁国驱赶。 

  在甲骨卜辞中,有数十条资料证明商王朝多次征伐举族。据其行进路线上的地名和日期推断,其地望所在,也与这批铜器出土地点相当。这说明举族与商王朝也曾经是对立的,其部族集中居住地也在逐步东移,商代后期移至山东费县一带。 

  商代的莒国人留在费县,是自愿的,否则不会有这么精美的铜器供这些王侯贵族们享用。而从费县迁出,却是被迫。原因就是周初的武庚、管蔡之乱,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表面上臣服,但是骨子里恨透了周王,想重新恢复殷商的统治。于是,他乘乱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等族,明目张胆地造起反来。《尚书·费誓》中记载徐夷、淮夷参加的造反,西周初年的铭文中记载着莒国人也借机造反,鲁国的东部边疆变得岌岌可危,到了“东门不开”的地步。新任的鲁国第一任国君伯禽,不得不带兵亲征,指挥周军、鲁军、齐军,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平定了这场叛乱。 

  结果,战败的各方势力都开始寻找新的归宿,徐人一直南迁到江苏省泗洪县一带建立徐国,而莒国人南迁到江苏北部后又折头向北,在现莒县一带建立了莒国。虽然徐人、莒人败走,实力仍不可小觊。周王势力渐虚,而他们的国力越来越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他们都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之上。 

  王汝涛先生认为莒是成王东征时臣服的一个东夷小国。朱为民老师在《莒人说莒》一文中,认为王汝涛先生的考证是有道理的。这里可以用以曲阜为都的淹国被征服迁出之后,腾出地盘把武王封的伯禽从河南的鲁山移到曲阜为证。当是为了给鲁国腾出更大的地盘,把都城在费县一带的莒迁到了今江苏赣榆县境内。 

  鲁国与莒国 

  ——不和睦的邻居 

  我在读《春秋》《左传》时发现,徐国人和鲁国人没有大动干戈,而作为近邻居的莒国,却老和鲁国过不去。因为鲁国与莒国的外交关系不好,当时鲁国的庆父想篡王位,失败后到莒国避难,得到允许。他的弟弟季友是个保皇派,重金贿赂莒人将庆父引渡回国。后来莒国人还就此事向鲁国要钱,虽然“周礼尽在鲁”,但莒人的做法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是季友率军又和莒军打了一仗,捉住了莒国国君的弟弟,这件事才算平息。 

  季友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帮助鲁僖公登上王位,鲁僖公把费地封给他做私邑。鲁莒之战,战场经常在费县境内。费县一带是鲁国的东部边疆,季友得到费地,一方面这里历史上是伯益的封地,北依蒙山南临浚河,土地肥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莒人一个震慑,“公子友(即季友)在此,谁敢造次!” 

  尽管如此,莒国人对鲁国还是屡屡冒犯。公元前563年,莒国人围攻鲁国台邑,把鲁国当权贵族季武子彻底惹恼了。季武子是谁?从他的谥号“武”来看,说明他好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善战,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莒国经常骚扰鲁国东部,鲁国不痛打它一顿,是不会老实的。季武子带兵与莒军打起来,打得莒军落荒而逃,季武子还不解气,一直打到郓,把莒国的钟带回去做成盘,作为他得胜的见证。这里的钟,是指编钟,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钟鸣鼎食”,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用莒国钟做成鲁国的盘,既显示了战胜者的气势,也灭了莒国人的威风。 

  “莒女貌美”,别说现在“英雄难过美人关”,当时也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邻国中,齐国人娶莒女,来自齐国的外甥到莒国姥姥家避难,留下了“勿忘在莒”的典故。鄫国人娶了莒女,受到宠爱,生下孩子威胁到先娶进门的鲁国姑娘的地位。而鲁国与莒国结亲的故事非常少,两国关系差,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 

  以前看春秋战国这段历史,觉得莒国老是欺负鲁国,心中很是不平。知道商代的举族铜器,了解商末周初莒国的历史,对莒国人又多了几分理解。是鲁国人先占领了他们的家园,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其中滋味,只有莒国人明了。虽然后来莒国已经非常强大,鲁国与莒国关系,也是处于被动局面。但当年的国仇家恨,不是那么容易忘记的。不过,那个年代是弱肉强食的年代,胜者王侯败者寇,谁又能说清是非呢? 

  杨东霞


来源:琅琊网  编辑:麦穗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