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胜古迹 >> 文章内容

“沂水拖蓝”与沂河老桥

[日期:2013-01-0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123[字体: ]

“沂水拖蓝”与沂河老桥


临沂金雀山路沂河老桥 季志光 摄

  临沂东关紧挨着沂河,沂河山洪到来时,风浪滚滚,往日里原本清澈的沂河拖泥带沙,至临沂城东北与祊河汇流,两水乍合,泾渭分明,拖带着浊水的这股清流像一条蓝色的彩带,在沂河之中缓缓而流,经久不混,于是便有了“拖蓝”之说。同时,如果祊河上游爆发洪水,沂河上游无暴雨,则沂河水清澈祊河水浑浊,同样能形成“拖蓝”盛景。

  因两股河水汇流产生视觉奇景,且该景象时有时无,时东时西,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于是“琅琊八景”之一的“沂水拖蓝”被临沂人广为传颂。现在这条蓝色彩带,盛景难觅。

  诗人舒祥曾赋七律诗一首,赞美之情溢于诗词:不妨风浪夜如何,拖蓝曳练漾微波。百合泉来渐满河,蒙谷雪消苍泽长。祊田雨后翠涛多,青含冷雨沿堤树。绿锁寒烟近水莎,但见渔船随处落。

  据咸丰年间沂水知县吴树声《沂水桑麻话》中记载:“沂河入夏,水势平槽,数百石粮食船可直入运河。”沂河河道宽、水深、流急,所以河水清澈。祊河河道窄、水浅、雨季来临时河床泥沙搅动,水质混浊,河水混入沂河便形成了“沂水拖蓝”这一现象。

  在东关人的记忆中,除“沂水拖蓝”外,沂河老桥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沂河老桥,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春,同年12月竣工,系范筑先任职期间修筑。该桥位于临沂城东关外,西接临沂城(今解放路),东连今河东区九曲街道办事处,横跨沂河。“大桥全长1457米,漫水桥有61个孔。主桥桥面用钢筋混泥土修建,漫水路用料石铺设。这是沂河上第一座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公路大桥。大桥建成以后,沂河两岸过往的车辆行人络绎不绝,非常热闹。桥头两侧的商铺林立,生意兴隆。

 

 早前,沂河上的桥为木板桥,河水常年冲刷桥墩导致腐烂,桥面摇摇晃晃。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修台儿庄至潍坊的公路时,时任临沂县县长范筑先督办将木桥改建为石桥,这次修桥的费用一部分由公费出,一部分靠百姓募捐。由于当时的人们误认为这座桥是日本人建造的,又称这座桥为“东洋桥”。这座石桥设计之初未考虑周全,码头太低,每到汛期沂水上涨时很容易漫过桥面,桥上也未设置护栏,加之桥洞不能通船,百姓怨声载道。而后,范筑先督办将桥改造,在西段水深处除去桥面一孔,安置活动钢板,人、船都可通行,极大地方便了北上沂水、南下江淮的商贾。

  老桥由石条组成,即便是改造后桥面依然较低,每到汛期老桥桥面大都被淹没在沂河水下。还记得1960年汛期的一天,一辆载着几十名乘客从临沂城发往河东的客车,行至沂河老桥时被洪峰冲到河里,车上的乘客全都被水冲走,只有极少数人生还。虽然出了事故,但当时的沂河上就这一座桥,两岸居民还是得经过这座桥往返。

  建国后,为了缓解沂河老桥的交通压力,1964年,新沂河桥即金雀山路沂河桥低桥建成。与沂河老桥相比,这座新桥由钢筋混凝土建成,更加坚固。桥高4米,桥的两侧均设有栏杆,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每逢周末和临沂逢集,沂河老桥上过往的人特别多,有时候还有拖拉机、货车穿行,行人移动速度非常慢。不少人看到老桥拥堵,便绕行至南大桥过往。

  历史的车轮碾压,沂河老桥那石条组成的桥面逐渐出现了裂纹,自行车轮被卡在石条缝里是常有的事。不少东关人的记忆中,骑自行车去河东,经过老桥时大都下车推着走,生怕出意外。

  改革开放后,政府不断加大沂河上的桥梁建设,1984年,又建成了金雀山路沂河桥高桥。1994年,解放路沂河老桥两段的高桥倒塌,自此也就成了一座废桥。进入九十年代,沂河北大桥、汤头沂河大桥、罗湖大桥(南沂河桥)分别建成并通车。 

  沂河上多座桥梁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方便了沂河两岸百姓出行,也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沂河老桥”四个字却依然萦绕在百姓们心间。进入新世纪,重建沂河老桥被列为政府民心工程,即在老沂河石桥原址上修建九曲沂河大桥。这一工程自解放路东段运输公司门口至河东区银桥街西段,全长1960米。

  河东区郁九曲村投资3500万元;一位祖籍河东区的东北老太太得知重建沂河老桥,不远千里赶到故乡捐资1万元作为建桥费;沂河两岸百姓们经常来给施工人员送食品、被褥,出义务工……2001年3月6日开工仪式举行,次年10月1日桥体全面竣工通车,大桥通车那天,人声鼎沸,舞龙、秧歌、鞭炮一样也不缺,那场面、那气氛比过年还热闹,百姓们对老桥的情愫在欢呼声中一览无遗。

  现在老沂河桥早已不见踪影了,新建的沂河桥出现堵车的现象大大减少,而且沂河也成了集交通与观光于一体的风景带。此情此景,不免让人感叹社会变化之大。  

  记者 车少远


来源:琅琊网  编辑:蔚然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