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寻根问祖 >> 文章内容

宋姓远祖的起源

[日期:2013-01-29]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455[字体: ]

                    宋姓远祖的起源 

                         宋学民

 
查阅了许多相关历史典籍,如追根溯源,其正史记载的宋氏远祖,一直上溯至黄帝。如据《史记》等史籍记载:黄帝嫡传第五世孙,即古代商族祖先“契”(读启),契,是“五帝”之一帝喾(读酷)的儿子。
契,是商殷王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宋姓始祖微子启的祖先。所以,从黄帝到帝喾、再到契和微子启,一脉相承。这就是有史记载的,宋姓始祖及其远祖,最早的血缘传承关系(详见后文)。
古籍记载:自盘古开天辟地,到三皇五帝时期,史称“远古时期”和“上古时期”。紧接着的,便是夏商周“三代时期”。
三皇:伏羲(读希)氏、神农氏、燧(读随)人氏。
五帝:即黄帝、颛顼(读专许)帝、帝喾(读酷)、帝尧(也称尧帝)、帝舜(也称舜帝)。历史上对三皇五帝的说法不太一致,这里采用正史中的通常说法。
中国远古时期的“三皇”,大都以类似神话传说,流传于世。历史记载的史料极为有限,而且传说版本不一,难以考证。下面,仅将有史记载的、上古时期与宋氏远祖“五帝”相关的历史,作一简略概述。
 
          (一)、上古时期
一、黄帝。
司马迁编著《史记》,《五帝本纪》开篇。其文所载:有“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后代史家解释为:黄帝,乃是远古时代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的儿子;他本姓公孙,名为轩辕(读玄元)。
又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读交)氏,生黄帝、炎帝”。古代史籍对黄帝和炎帝的出生地,及其是否兄弟关系,存有异议。这里采用正史《史记。五帝本纪。索引》的记载: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长于姬水,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一带)。因此,号称黄帝“轩辕氏”。故其子孙早期多以姬为姓。
炎帝,则是黄帝的同父异母哥哥,是少典的正妃女登所生。因曾尝百草,辨药性,史称“神农氏”。又因他曾经带领族人烧山开荒种地,故史称“烈山氏”。因炎帝成长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东的姜水流域),故其子孙早期多姓姜。
上面所说的炎、黄二帝,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上古祖先。所以,华夏民族都号称“炎黄子孙”。子、宋姓氏,则是其中的一个支系而已。
据史籍记载,黄帝最早发明了一种战车阵法。作战时,将士站在战车上,冲锋陷阵;停战时,战车与战士围成一圈,将帅居于中心位置;并只留一个空位当作出入的门户。同时,他们把用皮革幔起来的战车叫作“轩”;把用战车围成的阵地所留的门口叫作“辕”。因是黄帝发明了这种车战阵法,所以黄帝又被称为“轩辕氏”。
黄帝以首先统一华夏部落,而载于史册。史载:他作为华夏部落首领,“修德振兵”(修养仁德,操练兵士),“抚万民,度四方”(安抚百姓,协调团结周边诸侯方国部落)。并且联合炎帝等诸侯部落,通过“涿鹿之战”(据《舆地志》记载:黄帝时期的涿鹿,本名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铜山县一带),彻底打败了经常侵扰施暴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史载:九黎族活动在今江淮流域,有东夷和淮夷等九个部落,也史称“九夷”);并最后将九黎族部落,收罗融合到华夏民族之中。
其后,黄帝又通过“阪泉之战”(据吴晗著《中国历史常识》考证,“阪泉”在今河北怀来县一带),进一步降服了炎帝的诸侯部落。从此,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形成统一战线,通过“开九州之风化,传万世于一脉”,从而统一了华夏中原疆域,整合了华夏民族部落,并开始形成大一统的中华炎黄文化。
自此,黄帝开始教人们播种百谷,织造衣冠,制作舟车,创造文字、算数、音律、医药、历法等。据《史记》记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表明黄帝时期已最早出现了青铜铸造。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中医学说的最早经典,至今被视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鼻祖。虽然此书是后人托名所著,但自黄帝时期,开始创建系统的中华医药学说,应是不争的史实。另据传说,黄帝还最早发明了“指南车”,因此在“涿鹿之战”中,大破蚩尤摆下的“迷雾阵”等等。所以,黄帝被历代史家,公认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华夏“人文始祖”。“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相传:黄帝的正妃嫘(读累)祖,乃西陵氏之女,她发明了植桑、养蚕、抽丝和纺织。而黄帝的次妃嫫(读膜)母,则发明了缝制各种衣服。由于她们向人们传授了这些技术工艺,才使人们从披草蓑、兽皮,而进化到穿衣戴帽。
史载: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并建立了:姬、酉、祁、己、滕、箴(读真)、任、荀、僖(读喜)、嬉(读喜)、嬛(读环)、依等十二个氏族。
黄帝之所以称为“黄帝”,是因为他和他的族人,长期活动在黄河流域,而且崇尚黄色,以黄色为贵;所以其谥封帝号以“黄帝”相称。黄帝去世后,安葬于陕西蒲城县桥山,至今世界华人定期在此举办黄帝陵祭祀活动。
有关“华夏”一词,《说文解字》解释为:“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以此可以理解为:华夏,即繁荣的中国人所居住的国家地区。华夏,也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统称。中华,即中国与华夏的复合称谓。古代还有中原、中州、中土、中夏等称谓,其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代中国或中华民族而已。
有关历史上曾有过的“黄帝纪元”,是后来人们为纪念黄帝,而设立的,曾经盛行于一时。历代以黄帝即位为天子时的癸亥年,为黄帝元年。到中华民国建国初,曾确定以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为黄帝纪元4609年;同时确认为孔子纪元(诞辰)2462年。并以此类推,到民国元年(1912年),即为黄帝纪元4610年。黄帝纪元,比公元元年早了2698年,比孔子纪元早2147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通电各省,宣布将黄帝纪元,作为民国纪元;同时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公元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考其用意,有可能是为了借以纠正沿袭已久的满清纪元,因为辛亥革命,就发生在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并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当时的民国先锋人物,大都以反满抗清为旗帜,视华夏历史为正统,视满清为“鞑虏”。但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往往并不被历史所认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受国际社会影响,不久这一纪元方式,也被停止使用,而改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公元纪元,使用至今。
二、颛顼帝(黄帝之孙)
黄帝晚年后,他的第一个儿子玄嚣(又名青阳)和第二个儿子昌意,都没有继承帝位;而是选择了他年仅二十岁的孙子高阳(即昌意之子,因他初封于高阳,故号高阳氏)继位;史称“颛顼(读专许)帝”。。
颛顼帝建都于帝丘(在今河南濮阳一带)。史书上说他“静渊有谋,疏通知事,养材任地,载时象天,依鬼神以治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又因他崇尚玄色(黑紫色),故又史称“玄帝”。颛顼帝在位78年,活到98岁去世,是一位长寿而且在位时间最长的上古帝王。颛顼帝死后,安葬在今河南濮阳鲋鱼山之阳;他的九个王妃安葬在鲋鱼山之阴。
颛顼帝在位期间,开拓疆域和影响所及,都非常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其疆域所及(包括其附庸方国),北至幽陵(河北一带),南至交趾(广东广西),西至流沙(甘肃一带),东至潘木(东海岛屿)。而且他的子孙众多,遍及四方。包括后来楚国大诗人屈原,自称是颛顼帝的后裔。
颛顼帝是继黄帝之后,“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他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所以,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而黄帝之后,颛顼、帝喾、加上帝尧、帝舜,共五位上古帝王,才真正是被华夏子孙所推崇的人文初祖,即“五帝”。因此,司马迁编著《史记》,特以《五帝本纪》为开篇。
颛顼帝驾崩后,他没有传位给儿子穷蝉,而是选择传位给了黄帝的另一个儿子玄嚣之孙、蟜(读乔)极之子高辛,即帝喾(读酷)继承帝位。
玄嚣和蟜极父子虽未为帝,但均被封为侯爵;封地一是在今山东临沂市的蒙山一带,这里有颛顼国遗址;一是在今河南商丘市南的高辛镇。因玄嚣封辛侯,号高辛;故他们的封地地名传承至今。
另据史籍记载:玄嚣即少昊(也写作少皞),又名元枵(读晓),又号青阳氏,是黄帝与方雷氏所生。少昊尊崇“五行”金德,故又称“金天氏”,为东夷部落联盟首领。少昊之子子殷,曾任工正官,封于尹(在今山西隰县东北;隰,读息),其后裔以尹为姓,乃是尹姓始祖,
三、帝喾(读酷,黄帝曾孙)
帝喾,继颛顼为帝后,最早建都于南亳(读博;在今安徽亳州一带)。帝喾也是上古时代的一代人文始祖。史书上说他仁而有威严,惠而有信义;洁身自好而天下归附;安抚百姓并教导他们如何去获取大地上的财物,同时做到勤俭节用;爱护自然资源等等。而且他的后裔子孙,非常强盛。
史载:帝喾有四妃八子。其中最为著名的儿子有四个:
一是挚(读只),他曾继承了帝喾的帝位,号称“帝挚”。但九年后因体弱多病,且为政不善,而又禅让给了他的异母弟弟尧,即帝尧。他是帝喾娶娵訾(读居紫)氏女所生;娵訾氏,又号常仪。
二是尧,名放勋,又称陶唐氏,为五帝之一,史称“帝尧”或“尧帝”;他是帝喾娶陈锋氏女所生;陈锋氏,又号庆都。
三是弃,又名后稷(读纪),为西周王族的始祖;他是帝喾元妃有邰氏所生;有邰氏,又号姜嫄(读原)。
四是契(读启),史称阏伯(阏,读额e);是商族和商殷王族的始祖,也是宋姓氏族的远古始祖(详见后文);他是帝喾次妃有娀(读宋)氏所生。
 
帝喾另外还有四个儿子,即禺号、晏龙、三身、亡斤;其具体生卒情况,史籍多无记载或记载不详。
史载:帝喾娶有娀氏(娀,读宋,古国名,在今山西运城一带;也有史籍说:有娀国即后来的有仍国,在今山东济宁一带),史称“简狄”,为次妃。又说:“简狄”曾在河里洗澡,因误吞玄鸟卵(即燕子蛋),而生契。因为契后来成为商族人和商殷王族的祖先;所以,商族人又把玄鸟(燕子)奉为图腾。《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等句,即歌颂此事。
远古时代,由于受母系氏族社会残留影响,所以,有史记载的许多圣贤人物,曾留下了“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传说。古人很可能是想利用一些神话传说,来增强这些圣贤人物的神圣感。
如传说黄帝,是由有蟜(读交)氏族中,一名叫附宝的女子,因在黄昏的时候,到野外采摘果实,突然感受北斗星炽烈电光的强烈照射,而怀孕25个月后,在清邱生下了黄帝。又如炎帝神农氏,史籍记载:是因其母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再如大禹,史载其母女嬉,因“饥而吞食薏苡”(读意以,一种植物种籽,可入药)而生大禹。而西周文王之祖后稷(读季),则是其母姜嫄(读原),在郊外踩了巨人的足迹,受了感应,怀孕而生下儿子后稷;等等。
更奇特的是,东晋干宝写的《搜神记》记载的犬戎(读容,古戎族的一支,又称昆夷)。其氏族的原始祖先,竟是高辛氏帝喾养的一条神犬。犬戎在殷商、周朝时期,游牧于陕西泾河与渭河流域,先后为殷、周劲敌。犬戎后来曾与西周申侯联合,攻杀了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昏君周幽王。从而迫使周朝王室东迁,并从此起,中华民族历史开始进入东周时期。犬戎族后来为秦国所灭,其残余部落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
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黄帝曾孙高辛氏帝喾(读酷),因经常受到犬戎国的侵略欺凌,成为心腹大患。他便下令:有能斩获犬戎首领吴将军头颅来献者,赐黄金万镒,还将女儿许配与他。不料他豢养的五色神犬盘瓠(读虎),竟在数日后,口衔吴将军的头来献上,然后驮了高辛氏的公主,走入南山。过了若干年后,竟生下了三男三女,长大后自相夫妻,成了湖南武陵蛮族的祖先等等。吕思勉先生所著《中国通史》也引用了这个典故,并说南方有畲(读舍)族人,至今仍然奉祀盘瓠为祖先;而且供奉的画像,也是狗首人形。且本族人爱狗、敬狗,从不食狗肉。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把“姓”这个字,解释为女、生相合而成。又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史载:那时的人们甚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各个部落家族,皆以祖母、母亲为一家之主(现代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实行“走婚”,至今还保留类似传统)。直到人类社会,从以采摘果实为食,进化到以狩猎为主,并出现奴隶主及部落之间的战争,社会分工开始以男性承担更多、更艰巨的社会家庭重任之后,才开始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但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演进过程。
在夏商周三代,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诸如姜、姬、姒(读似)、嬴(读营)、妊(读任)、姚、妫(读归)、妘(读云)、姞(读吉)等,皆从女旁。即使如舜帝所赐商族以“子”姓者,也被解释为含有女、生之意。古代的“好”字与“子”字,曾是同音通用。
这些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大都是远古时代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而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而且当时人们迷信、蒙昧,往往以神话传说作为寄托。
从记载中华民族远古历史的诸多史籍及其传说典故中,更是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最古老的女娲(读娃)补天,抟(读团)泥造人的传说。说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后,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决战,共工战败,怒而撞不周山,使东南方的擎天巨柱折断,导致天塌一角,天塌后出现窟窿;女娲便在天台山炼出五彩石,填补天的窟窿。其后,她又抟泥巴、捏泥人,从而创造了人类等等。
又如伏羲(读希)与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传说。说的是开天辟地之初,人类灭绝,仅剩伏羲与女娲兄妹。最后,兄妹受天神指引,俩人成婚,而繁衍了人类等等。
这些典故与传说,皆突出以女性或者男女共同扮演人类主宰的角色。而直到三皇五帝之后,才真正以男性统治者为主,登上并继承了民族历史的主宰位置。这些人类远古时代、类似于神话般的传说典故,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除此之外,国史相传的,还有诸如:“三皇”之一的燧(读随)人氏教人钻木取火,改变人类茹毛饮血,而以熟食充饥,以火取暖;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室,建造房屋;太皞氏教人结网渔猎;伯益教人作井取水;伶伦教人音律和制作乐器;仓颉(读杰)教人作书造字等等。
尤其传说炎帝神农氏,他教民农耕、采药治病、建立集市等,造福于民。据《白虎通》等史籍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又据《淮南子》等记载:“神农尝百草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后来误尝断肠草而死。又说:“神农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神农最早通过教民建立集市贸易,调剂余缺,改善人民物质生活。
上述这些中华民族的原始先祖,曾为远古时代人类文明社会的进化与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先导作用。
另据史载:太皞伏羲氏(历史上也写作太昊或太皓),他是古代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并最早以崇尚龙、凤为图腾。《史记。五帝本纪》载:“陈,太皞之墟。”说明太皞部落曾经活动在淮河流域的陈地(即今河南淮阳一带)。战国时《左传》记载:曲阜是“少皞之墟”(少皞也写作少昊或少皓)。表明太皞、少昊两大上古氏族,曾活动在今河南、山东黄淮流域一带。
据吕思勉所著《中国通史》引用《左传》记载:说太皞(即伏羲)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四个古国,即古任国(在今山东济宁市任城区一带);宿国和须句国(均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一带);颛顼国(在今山东临沂市费县、平邑一带)。
同时,他还引用《史记。周本纪正义》中《帝王世纪》的记载:说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都曾建都于山东曲阜一带。并说该书中记载的有关黄帝登帝位时的“穷桑”,以及少昊氏所建城邑“穷桑”,颛顼帝立都的“穷桑”等,其“穷桑”之地,亦即山东曲阜一带。
因而,吕思勉先生在书中推测说:古汉族祖先,很有可能最早起源于山东东南部一带(古代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包括现今的河南、安徽、江苏东北部和河北南部一带)。吕思勉教授是我国早期备受国人尊敬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中国通史》、《中国大历史》等,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五帝的最后二帝,一是尧帝,一是舜帝。
四、尧帝。
尧帝,是帝喾的第三位夫人庆都氏所生,他是宋氏上古原始先祖契的同父异母兄弟。
尧帝因诞生于唐地(今河北唐县一带)伊祁山,故姓伊祁,号放勋;又因他最初封为唐侯,故史称唐尧;还说他最早曾居住于陶(即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县一带),也称陶唐氏。在他21岁的时候,他的异母哥哥帝挚(读只),在继承帝喾的王位九年后,由于体弱多病,且为政不善,又让位给他。而尧帝则把自己原来的封地,让给了哥哥帝挚,并改封他为唐侯。
尧帝在位七十年,先定都唐地(在今河北唐县一带),辖区相当于现今河北西南部的唐河和滹(读呼)沱河流域。后因水患频发,而又西迁至平阳(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并在太原晋阳一带筑有唐城。《汉书。地理志》记载:“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尚书疏正》记载:“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
史载:尧帝才智非凡,德才兼备,且富有开拓精神。史书上称赞他“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德亲九族”,“协和万邦”;使天下安宁,九族和睦。他“命官授时”,即寻访考察贤能之士,任命为各级官吏。
据《尚书》等史籍记载:尧帝时期,最早建立了“四岳”(即四方部落首领)和“十二有牧”(牧,意为掌管治理和蓄养训导)等地方部落首领政治协商议会制度,凡是国家大事,即召集“四岳群牧”开会,通过政治协商,做出重大决策。
黄帝还制定四季历法,教民按时耕种,不误农时。他还任命虞舜(读羽顺,即后来的舜帝),负责推行德教,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五种美德,引导规范社会家庭和个人行为。他不仅文治昌明,而且武功高强;曾带领军队征服南蛮,猎杀猛兽,为民除害兴利,罚乱禁暴;使人民过上安宁的日子。
在他当政时期,还最早发明了造酒和围棋等,从而教民娱乐,礼待宾客。从此,使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文明昌盛的历史时代。
到晚年,帝尧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丹朱继承帝位,而是坚持采取禅让的方式,通过考察选拔荐举和召开“四岳群牧”会议等一系列程序,把万乘至尊的帝位,禅让给了与自己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虞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而他自己则退居避位,直到二十八年后去世。他在位七十年,享年一百一十八岁,是上古时代,帝王中的老寿星。
史载:帝尧去世后,“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所以,后来的儒家和墨家等先秦学派,无不把尧、舜二帝,尊为古昔圣王。
五、舜帝
名重华,字都君。《孟子。离娄下篇》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据史籍记载:诸冯,即今山东诸城。也有史籍说他出生于姚墟(今河南范县),故姓姚。因他后来建国号为“有虞”,定都蒲坂(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市西蒲州镇),史称 “虞舜”或“帝虞”“舜帝”等。他虽属颛顼(读专许)帝的后裔(颛顼第七世孙),但其时已家境贫寒,“五世为庶人”(即五代都是老百姓)。他自年轻时,即对迫害、虐待他的继母、弟弟和昏庸的盲人父亲,坚持以德报怨,以至孝至贤,而闻名于世。后来被当时的“四岳”(四方诸侯之长),推荐给了帝尧,受到重用。再后来帝尧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虞舜为妻。最终经过帝尧长期考察(据吴晗著《中国历史常识》考证:舜先后协助尧处理国事二十八年)、培养和历炼,才被选拔确定为继承人,最终以禅让而继位。
舜帝在位期间,实行重大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并注重选拔百官。如重用禹担任“司空”(负责治理水土);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益担任“虞”(掌管山泽林木);伯夷担任“秩宗”(掌管礼仪);夔(读奎)担任“乐官”(掌管音乐教育);龙担任“纳言”(发布命令、征集意见)等。同时规定,朝廷三年一考察,并以考察是否称职,决定官员的提升罢免。从而,在加强吏治,选贤任能;治理水患,疏通河流;发展农业生产,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创造了辉煌业绩。
史载:他曾亲自率民耕种于舜耕山。其地一说在山东济南历山,此处至今有舜耕山、舜耕街等历史遗迹。一说在浙江上虞市,那里有舜井、舜桥、大舜庙、舜耕公园等景点。但也有史家怀疑,认为可能是后来北方士人,当遭受西北游牧民族入侵而南迁后,侨置于此的纪念景观。但不管怎样,可见后人对舜帝的崇敬之情。
舜帝在位三十九年,到老年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堪重任;并坚持遵循禅让制度,最后确定让威望最高的大禹继承帝位。自己则到南方巡狩,最后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史载:舜帝的后裔曾被封于虞国,在今河南虞城县一带。
史籍评价舜帝,总是与尧帝并称为古之圣王。并有“四海之内咸戴(一致拥戴)虞舜之功”,“天下明德(英明德政)皆自舜帝始”等,为其歌功颂德者,不胜枚举。连当代以薄古厚今著称的毛泽东主席,其诗词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名句,也有称颂尧、舜和期盼人们效法尧、舜精神之意。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