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宗亲创作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选载·西周崛起

[日期:2016-02-29]   来源: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39[字体: ]

 (七)西周崛起

 

     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周朝的祖先,即上文提到的五帝之一帝喾的另一个儿子弃,又名后稷(读纪ji),也就是古商族始祖商契(读谢xie)的同父异母兄弟。史载:后稷擅长农业种植,先被尧帝封为农官;后又被舜帝封于邰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成为西方一个比较小的氏族部落。后稷的后裔,曾在夏朝继任农官,掌管农业。

    当传到后稷的曾玄孙公刘时,他胸怀大志,不满足于现状,便带领族人来到西部渭水流域一个叫豳(读宾bin)的地方(在今陕西旬邑县一带),开拓发展;并开始驯化圈养生猪。“豳”这个字,内有两个“豕”(读史shi)字,古文“豕”即猪,寓意圈养生猪数量很多。

大约又过了三百余年,公刘的后裔出了一个叫古亶父(亶,读淡dan)的首领,他便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武王姬发的曾祖父。古亶父时期,因为屡屡遭到西北方游牧部落獯鬻(读训育xunyu)族的侵袭逼迫,不得不历尽艰辛,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周原一带开始明确部落称号为“周”。

 由于周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壮大周族尊奉商朝帝王为天下“共主”,接受商朝文化,进贡商朝财物,受到商朝保护。从而得到迅速发展,为后来的西周王朝崛起,奠定了基础。史称“古公迁岐”。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十分偏爱小儿季历及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意让他们接班所以,他的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两人看透了父亲的心意,他们竟结伴到江南荆蛮地带,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发展成独霸一方的吴国(在今苏州、无锡、湖州一带)  

后汉书·西羌传》等记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由于季历在讨伐獯鬻、鬼戎等族(在今陕西、山西一带)的战争中屡获胜仗,势力不断增强。

     

这期间的商朝,正是第二十九任商王文丁帝(姓子名托,公元前约1112至前1102年在位,追封庙号“商匡王”)时期。古亶父的儿子季历,又带领族人,首先打败了北部强敌义渠(在今宁夏固原),并生擒义渠首领。后来又先后征服了周边的戎族部落,包括燕京之戎、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读意yi)徒之戎等敌对势力。

季历将缴获的许多战利品,多次进贡给商王文丁帝。因此,季历先被文丁帝封为牧师(西部游牧部落首领);后又被封为伯爵,赐国号“周”。同时授予季历拥有征伐西方戎族的权力。从此,季历被称为“西伯”或“周侯”。

     文丁帝还将自己的女儿太妊公主,下嫁给季历为正妃,所生长子,就是后来被追封为西周文王的姬昌。

史书上说:后来胸怀大志的西伯季历,趁商朝对他这个亲戚疏于提防,加之连年征伐东夷部落、无暇西顾之机,便起兵灭掉了商朝所封诸侯程国(在今河南洛阳东,一说在今陕西咸阳东)、读启qi;在今山西长治西南)读于yu;在今河南沁阳)国等周边诸侯方国;以扩张疆域,清除东进道路上的障碍。并随后将西周国都,由岐山东迁到程国旧都(在今陕西咸阳以东);程国余部被迫迁往河南洛阳一带。此是作为试探,获得成功后,西周便起了向东窥伺、有欲侵吞商殷王朝疆土的图谋。后来。西周又不断试探,陆续吞并了商朝西部所封诸侯中的弱小方国部落。使其东部疆域大大扩张,部分区域与商殷王朝领土形成犬牙交错,有的甚至已深入中原腹地。

     

季历的所作所为,已严重侵犯了商殷王朝的权威和利益。后来被商王文丁帝获知后,十分震怒,便寻找借口,将季历软禁起来,结果季历在囚禁中绝食而死(也有史书说是被杀死)。季历死后,文丁帝让季历的儿子(自己的外孙)姬昌,继承西周疆土,并继续镇守西方。但西周从此与商朝结怨。

西伯家族遭此大难后,心有余悸。自此,继位的姬昌一方面小心翼翼,极力表现出对商殷王朝的尊敬与恭顺,以获得商殷王朝的信任。另一方面,他又放低身份,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不久,商王文丁帝去世,由太子帝乙继位,成为第三十任商王。帝乙姓子名羡,公元前1101至1076年在位,追封庙号“商德王”;史称“帝乙大帝”。亦即宋微子和帝辛(商纣王)的父亲。

帝乙大帝在位期间,由于东南部的东夷、淮夷诸部落势力日益强大,并经常侵扰商朝边境,有时甚至深入商朝国境腹部进行抢掠,因此成为当时商朝的心腹之患。

帝乙大帝在亲自率领大军征剿东南诸夷部落的同时,为安抚西部边境,解除后顾之忧;不仅封姬昌他这位外甥为“方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还将自己的小女儿太姒公主许配与他,又成了自己的女婿,可谓亲上加亲。

自此,姬昌又被尊称为“西伯”,并获得商殷王朝的看重和信任。为此,还在古老的《周易.八卦》上,演绎出了“帝乙归妹”这一卦辞,并衍生出了“天作之合”这一古成语。“帝乙归妹”说的是文丁帝的儿子帝乙大帝,曾亲自陪送妹妹太公主到西周举行隆重婚礼的典故。“天作之合”说的是太妊公主下嫁西伯季历后,诞生了西周天子文王姬昌;而太姒公主下嫁姬昌后,又诞生了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等众多儿子,应是上天的旨意。在《易经》中的《泰《归妹》两卦爻辞中,也同时记载了这件事。

史书还记载,周朝始终将商王文丁帝和帝乙大帝的宗庙,与周王族的历代祖先一并祭祀。其中原因,可能就是文丁帝和帝乙大帝父子,曾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的外祖父(姥爷)。这大概也与上古时代受母系氏族社会影响,曾一度遗留下同时祭祀外祖父和母舅等习俗有关。  

 

     到了文丁帝之孙、帝乙大帝之子帝辛(即后来被西周推翻的“商纣王”)继位后,商朝西部的诸侯崇国(在今陕西西安市沣水一带),因与西周为邻,对西伯的崛起和扩张,抱有强烈戒心。其国君崇侯虎,曾多次打小报告,告诫帝辛小心提防西周的阴谋与野心,从而使帝辛开始对西周起了疑忌提防之心。后来西周史书以及《封神演义》等小说中,把崇侯虎描写成告密小人,原因即出于此。

     此后,帝辛便寻找机会,先扣押并囚禁西伯姬昌于羑里(羑,读有you;在今河南汤阴县西北一带)。史书上说:此时姬昌的长子伯邑考,正在商都朝歌当人质,帝辛遂将他杀死,并烹成肉羹,让人送给姬昌品尝,以试探姬昌的反应。相传遭到囚禁中的姬昌,只好强装一切惟命是从的样子,吃下了用自己儿子的肉做成的肉羹。为了早日逃出牢笼,姬昌让他的大臣闳夭(读宏腰hongyao)、散宜生等,四处搜寻美女、奇珍、宝马等,进献给帝辛,以获取帝辛的欢心和谅解。从而,才使西伯姬昌获得释放,相传被囚七年后得以脱身。

 

     史书记载:西伯姬昌“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就是说:西伯姬昌被囚禁羑里期间,闲来无事,便潜心研究《易经》,并将伏羲(也称包羲、或庖羲)发明的《八卦》,演易成《六十四卦》。从而,为《周易。六十四卦》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基础。因姬昌后来被追封为周文王,所以史称“文王八卦。”

     西伯获释后,他又主动提出,将紧靠商朝的洛水西面一块土地,奉献给帝辛。由此帝辛不仅尽释前嫌,而且喜不自胜,当即任命姬昌(也是他的姑家表兄)担任西方诸侯的首领,并授予姬昌享有征伐不听号令者之权,同时赐予西伯姬昌象征权威的御制斧钺弓箭等仪仗,以节制西方各诸侯方国。

     自此,姬昌一世,商周间未曾兵戎相。倒不是姬昌为名誉地位以及太姒公主而消磨了志向,而是更懂得韬光养晦——为了更宏大的目标和理想,他努力隐藏锋芒,不忘恭顺事商。《吕氏春秋》姬昌“上贡必适,祭祀必敬”,即进贡的贡品,必定选择帝辛(纣王)最称心适意的;祭祀祖先、包括祭祀他的外祖父(姥爷)必定做到至恭至敬。因而“纣(即纣王)喜,命文王(姬昌)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因此,获得纣王帝辛的欢心,敕命姬昌为西伯(即伯爵),赐予管辖的疆土达到千里。从此,尽管姬昌一生未曾向东再进的一寸土地,但西周奠定了坚实的基业,并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透过上述过程可以看出,西伯姬昌堪称大智深藏,宠辱不惊,淡定从容,能屈能伸的典范。也可以从中看出,帝辛(商纣王)之所以后来被西周算计,并被推翻亡国的因果关系,尽在其中。

 

西伯姬昌蒙受被囚、杀子等如此奇耻大辱之后,又因祸得福逃脱牢笼,更是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图灭商报仇之志。但其行动和谋略,却变得更加韬光隐晦,甚至不惜随时进贡巴结讨好帝辛,以麻痹帝辛,等待时机;并最终成为商殷王朝的掘墓人。

相传西伯姬昌为网络人才,处处礼贤下士,时时求贤若渴。终于在渭河之滨,遇到了奇人姜子牙,经过交谈考察,姬昌认定姜子牙就是他渴望已久的天下奇才,当即拜为军师,并任命他担当首辅大臣。后来,姜子牙成为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的开国元勋和春秋齐国的创建者。

    史书记载:姜子牙,本氏,名尚,字子牙。他的始祖即远古时代的炎帝的姜姓一族,他的祖先曾被封在吕地(在今河南南阳西董吕一带),其族人开始以居住地名为姓氏,而改姓吕氏。他的远祖曾是尧舜时期的“四岳”(四方诸侯首领)之一。但到他的祖辈时,家境已日益衰微,不得已迁居东海海曲(在今山东日照市境内)谋生。后来,姜子牙又流落到陕西渭河之滨,以卜卦算命为业。闲来垂钓之时,恰巧遇到求贤若渴的西伯姬昌,从此时来运转,成为西周军师,而叱咤风云,流芳千古。

    姜子牙出山辅佐西伯姬昌时,相传已经七十岁了,由于他智谋超群,胆识过人,而且屡立奇功,德高望重;所以先被尊称“太公望”,人称“姜太公”;后被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尊称为“师尚父”(尚父,相当于后来的“亚父”;师尚父,含有老师加义父的意思)。

    西伯姬昌在姜太公的大力辅佐下,继续采取诱惑麻痹商殷王朝,诱使帝辛(商纣王)不以西周这个亲戚为患;并一有机会就极力纵勇帝辛开拓东方疆土。乘帝辛集中兵力东征东夷、淮夷等部落方国之机,西伯姬昌打着“讨伐不听号令者”的旗号,以剪除周边敌对势力,扩张疆土。

    史书记载:西周先后北逐(驱逐)猃狁(读险允xianyun;獯鬻的一支,居住在今甘肃至内蒙西部的古戎狄部落);西征西戎(西北方戎族部落),南伐巴蜀(四川一带部族方国)。并先后灭掉了黎、崇、邗(读汉han)等商朝的周边方国或者盟国,逐步剪除了商朝的羽翼,扫清了东进道路上的障碍;并使西周的疆土逐渐扩展到:西至密地(今甘肃灵台县一带);东北到黎地(今山西黎城县一带);南至巴蜀(今四川重庆);东至邗河(今河南沁阳市附近)。从而,使西周所辖疆土,超过了商殷王朝的直属辖区,而且已逼近商殷王朝的腹地。

    

西伯姬昌又将国都,迁到东部富庶的关中平原,在原崇国旧都崇城,新建丰京(丰京,古文写作“酆京”;在今陕西长安市西南、沣河以西),作为新的国都。等到西伯姬昌去世,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继位后,又在沣河西北,新建镐京(镐,读好hao);史称丰、镐两京。为区别于后来又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新建的“东京”,丰、镐两京又被统称为“西京”。

    西伯姬昌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其子姬发继位。就是这位胸怀雄心壮志的姬发,由于念念不忘“文丁杀祖之仇,帝辛囚父杀兄之恨”,为报仇雪恨,并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后来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帝辛(商纣王)后,又自称“周武王”,以周朝取代立国五百多年的商朝。同时追封其父西伯姬昌为“周文王”;追封先祖古亶父为“太王”;尊封祖父季历为“王季”(古代封号有前缀的习惯,如帝尧、帝舜、帝乙、帝辛等;王季,相当于季王)。此后,为区别商殷王朝,周朝历代国君不以帝号相称,而一律改称为“王”。

    历史上周朝之前的国家元首皆称(或追封)为“帝”,唯独商殷末代帝王帝辛史称“商纣王”或“殷纣王”。这是由于后来西周王朝为他追加的贬义性谥号叫“纣王”的缘故。古人解释为“残义损善曰纣”,很明显这属于标准的“恶谥”之类。帝辛(亦称“商纣王”或“殷纣王”)是一个争议颇多的历史人物。(详见后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