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宋氏名人 >> 文章内容

<沂州宋氏人物志>·宋平近年活动纪实

[日期:2017-12-28]   来源: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作者:宋氏文化网-齐鲁宋氏-宋氏协会-临沂宋氏文化协会主办   阅读:532[字体: ]

 宋平近年活动纪实

 

 宋平作为中共元老,退休后更显得非常低调,偶有露面,往往是逢十的建党纪念日党代会换届等,相关报道也极为少见。

    下面资料摘自有关报道:    

          标题一:中共元老宋平为习近平“站台”

    一向低调沉默的中共党内元老、97岁的宋平,(2014年)近5个月连续曝光3次。这位1917年出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前任常委,是中共党内硕果仅存的95岁以上高龄元老之一。另一位是曾经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1916年出生(于2015年逝世

(2014年)9月30日晚,在国务院举办的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宋平现身,作为“从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跟中共中央现任7常委一起坐在主桌上。从电视镜头上来看,宋平身体依然康健,和比他小9岁的江泽民相比也并不特别显老。

在这群穿西装、系领带的老同志中,身穿代表着上一个时代领导人标准制服灰色中山装的宋平格外显眼。

这是今年宋平第二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上一次是在6月中旬的北京。当时身着白衬衣、黑色布鞋的宋平,拄着拐棍出现在北京的一项慈善活动上。活动的主题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圆上学梦”。

活动由江苏中远助学帮老基金会组织,在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文津俱乐部举行。基金会副秘书长金勇对《博客天下》说,宋平到场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慈善事业站台。

最初基金会领导向宋平汇报时,宋平主动为其起名“圆梦班”,“一方面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圆梦,另外一个是对习总书记中国梦的呼应。”金勇说,在为圆梦班题词时,宋平先后题了3遍,最后选了一个版本。据《新京报》一位去现场的记者回忆,宋平就坐前与身边人员握手、合影,但未发言。

时隔一周,《人民日报》旗下《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刊登了一篇对宋平的专访。曾经担任中央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宋平回忆了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所研究员陈东林是这次访谈的采访人员之一。“他身体不错。”陈东林告诉《博客天下》

这是十八大之后,宋平一次较密集的曝光时段。

2012年11月8日,95岁的宋平身穿灰色中山装,以十八大主席团常委的身份在十八大开幕式上亮相。主席团是党代会的临时领导机构,除了现任领导人,往往还有人望和地位都很高的老同志加入。

    这也是宋平第四次担任党代会主席团常委。自1992年卸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职务,宋平分别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和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上担任了党代会主席团的常委。

2013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共和国日记》一书,由宋平作

“翻阅日记1949年卷清样本,当时我30岁出头,在东北做工会工作。民族危亡中投奔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根据地和国统区,亲见先烈牺牲和身边战友倒下,他们毕生奋斗和为之献身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宋平在序言中概括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在庆祝建国的游行队伍中,“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加发奋地工作。”

“60多年过去了,我成为行动迟缓的老人。”宋平写道。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名单产生,共有41人,其中多名中共元老在列。当时,95岁的宋平在41人中年龄排在第二,仅小万一岁。十八大开幕式上,宋平身穿灰色中山装亮相,引来中外媒体关注。

宋平1917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国共和谈期间,曾担任周恩来的政治秘书,后来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等职务。

中共元老、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1978年,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是最早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地方官员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宋平担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期间,胡锦涛曾在甘肃省建委任职。

                 标题二:回避争议的人

1979年的“宋家爸”支持包产到组,而且在保守派的批评声中不挑事不反击,默默地该干啥干啥

“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黄土地发烫,老天爷没有丝毫下雨的意思。路面的几棵柳树枝叶稀疏,没精打采地立在这贫瘠干旱的地方,四周是光秃秃的山岭。”

这是时任新华社记者邓全施笔下1973年的甘肃定西县,“穷得没有生气”。此前一年,宋平从兰州军区国防工办副主任,调任甘肃省委书记(当时没有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副主任。

甘肃自然条件之恶劣,老百姓之贫困,令在中央西北局工作多年的宋平,依然感到震惊。

1973年春的甘肃中部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旱情十分严重,刚来甘肃工作没多久的宋平,甚至在省委大院见到了乞讨的灾民。

意识到情况的严重,但素来行事谨慎的他还是决定调研之后再说。

1973年的整个4月份,他视察陇西、火车站、陇东等多个地方,满目所及,千里赤旱,农民断水、断粮。陇西火车站充斥着大量两手空空的灾民。

1973年5月,他和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冼恒汉到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在西北组的会场,宋平谈到了甘肃中东部的旱情。

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此时正好来到西北组会场。宋平的发言引起了他的注意。此前甘肃上报中央的形势依旧是“一片大好”。宋平曾经在1938年到1947年之间担任周恩来的政治秘书,对周恩来可以直言。

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之后,一个高规格的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甘肃救灾,并及时拨发了救济款和赈灾粮。

甘肃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年要不是他宋家爸(当地对宋平的尊称),咱农民可要遭大难了。”

救灾只是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如何彻底解决农村问题,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后来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出生于山东莒县农民家庭的中共高层官员,曾在北平大学农学院学习过,对农业和农民有着天然的感情。在推动甘肃农业发展过程中,多番遇到阻力,但都被他巧妙化解。

在他的主持下,甘肃出台了多份涉及农业政策的文件,到1979年底,甘肃掀起了一个划分作业组、牲畜分户喂养的热潮。这离最后的“到户”只有一层窗户纸了。阻力随之而来。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封甘肃干部来信,信中称,轻易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是脱离群众的,不得人心。

按照当时的惯例,《人民日报》的重要消息,各地方党报都应该转载。《甘肃日报》的总编辑刘爱芝主张不转载,而且还要反击。宋平却说,“不转载,但也不要反击,要从正面摆事实、讲道理,继续宣传和贯彻省委的规定。”

《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等甘肃省内主要报刊按照省委和宋平的指示,发表了大量宣传农村推行责任制的报道,“倒春寒”的阴影得以消除。

精细的前期调研、遇到问题时不直接硬顶,是宋平推进工作的两大法宝。

林彪叛逃后,周恩来力主恢复经济。远在甘肃的宋平也相应加强了企业的管理。他提出,要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当时正在兰州参加燃化部会议的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说宋平胆子太大,还敢讲经济核算,不怕惹祸。

“我们是只做不说,不登报,不宣传。”

救灾、转变政策,都是解决农民吃饱饭的基本措施。宋平思考的更多是如何彻底改变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

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宋平给甘肃制定的发展方向是,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副综合发展。这一符合甘肃实际自然地理状况的方向,得到了中央的赞同。

他还提出了“两西”建设以及“引大入秦”工程,试图改变甘肃的自然条件。

兴修水利往往是地方官青史留名的功业,但是会耗费时间和金钱,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只有最有决心的人才有这样的计划。

所谓“引大入秦”是将大通河里的水从1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之处引到干旱的秦王川。在“两西”建设中,核心就是解决水的问题。这两项工程的时间跨度很长,前后都历时10多年。特别是“引大入秦”工程,曾多次缓建。在离开甘肃之后,宋平依然关注这项工程,“这个工程效益很大,我们这一代不干,下一代还是要干的。”

1994年,“引大入秦”工程竣工,成为甘肃水利史上的里程碑,彻底解决了秦王川的干旱缺水问题。两项工程改变了甘肃,据《宋平在甘肃》一书记载,1995年“甘肃的贫困面由1982年的70%下降到26.2%。”

 

 

              标题三:和三代领导人发生联系的人

宋平被称为中共党内的最大伯乐,他是一位承前启后者。作为周恩来的政治秘书、邓小平和陈云信赖的人,他还发掘了胡锦涛

宋平在甘肃工作了9年,1981年开始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成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兼国务委员。1987年,他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并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开始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直到1992年卸任。

宋平成为从甘肃走出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正是从他开始,甘肃这块边远贫瘠的地区,成为中国政治的高地。胡锦涛、温家宝、吴仪等都曾在甘肃工作过。

在公开报道中,有一种说法将宋平称为“中国政坛最大的伯乐”,因为他发掘了胡锦涛。

《南风窗》2002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及,宋平1977年开始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时,于1968年进入水电部甘肃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的胡锦涛,已经在甘肃待了9年。1979年,宋平到甘肃省建委亲自主持座谈会,时任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的胡锦涛出面汇报。“胡锦涛条理简要、数据清楚的发言与众不同。当宋平问起一些方向性问题时,胡锦涛的观点与建议更让宋平激赏。1980年,胡锦涛出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

《人民日报》旗下杂志《环球人物》报道称,“胡锦涛业务素质过硬,为人稳重谦虚,处事低调,群众基础好。在举才荐才的过程中,受到了身为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的肯定和鼓励。”

这个副厅级职位成为胡锦涛政治生涯快行线的开始。1982年,担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3个月后,胡锦涛来到团中央,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1984年,成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1985年,42岁的胡锦涛出任贵州省委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宋平从来没有担任过党的总书记,政治局的排位也相对靠后,但他特别受到邓小平和陈云的信赖,在很多问题上给他们提供过建议。

宋平和邓小平工作上的交集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宋平担任计委委员,邓小平则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经济和财政。在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短暂复出、整顿经济之时,在甘肃任职的宋平也在调整省内的企业。

他解放了一批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并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在邓小平又一次被罢免职务时,宋平保持了沉默,没有对他进行负面评价。据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回忆,在破除全国思想路线方面的阻力时,甘肃的宋平是头两位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省委书记之一。

“两个凡是”出炉后,邓小平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文。

宋平甚至在《光明日报》文章发表之前就已经表态。1978年4月初,宋平在兰州高等院校领导干部的一次理论讨论会上指出,“要把我们的工作搞上去,就要解放思想,敢于冲破禁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宋平关键时期雪中送炭,他也并不是一个人在支持邓小平。

宋平和陈云的私交很好,他第一次见到陈云是在1938年3月,延安中央组织部的窑洞里。“当时,陈云同志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后来,我在马列学院学习、工作,多次听陈云同志讲党课,读过他的一些文章。”

在“大跃进”掀起的浮夸风浪潮中,陈云和宋平难得地保持了一致。

1959年春,在一次讨论钢铁生产指标的会议上,宋平根据矿石、煤炭、运输、设备等实际情况,讲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年要完成1800万吨的钢铁生产指标有困难。讲完之后的宋平感到莫大的压力,但会散后,“陈云同志拍着我的肩膀说:质量,质量。”后来,在陈云的主持下,过高的钢铁指标被压了下来。

根据《财经界》2012年的一篇报道,宋平曾回忆说,陈云病重之时,他曾几次到医院探望。最后一次,“他(陈云)在病床上叫着我的名字,不能说更多的话了。”

1996年,作家叶永烈通过宋平之子宋宜昌向其求证:为什么甘肃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会在全国领先?有没有来自北京的“关系”在起作用?宋宜昌给予了答复:“当时甘肃完全是独立发起的,并没有北京的‘关系’在起作用。”

叶永烈说,由于宋平在“真理标准”论战中,“态度鲜明,加上他的工作业绩,后来被调往北京,(十年后)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标题四:那个在别人身后的人

他穿中山装和布鞋、出门不带警卫随从,希望别人叫他同志,他不是一个在前台的人,但是对他看中的人或者事,他总是积极站台,隐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

宋平是最后一个身穿中山装拍摄标准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使得国外有人认为宋平是一位保守派。

与宋平不同,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曾经积极推荐领导干部穿着西装。

灰色的中山装是宋平惯常的穿着,退休后他往往脚上穿一双平底布鞋,天冷了,外套是一件已穿多年的皮夹克。

他不显山不露水,套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近乎没有存在感。

宋平曾亲自修改并签发一份关于作风问题的规定,要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宣传人民群众活动为主,对各级领导的活动都要尽量压缩。干部下基层不搞迎来送往等。而宋平本人严格遵循这些规定。

1972年,宋平到基层视察时,地方上自作主张杀一只鸡,他付了50元的伙食费。他只要求最普通的馒头和烩菜。

但也有特殊的时候。1978年5月,宋平在民乐县考察时,中午吃馒头,喝开水。晚上回到县委招待所,发现了一盘当时还很稀罕的苹果梨。他让立即撤掉。时任县委书记韩正卿说,这是从东北朝鲜自治州引进的品种,让宋平品尝一下,以便支持苹果梨在民乐的发展。后来宋平多方协调,令民乐县的苹果梨很快发展起来。

和苹果梨类似的故事,后来还在宋平的职业生涯中发生过几次,无论是人或者事,只要宋平觉得确实优秀,往往会悄悄站在身后加以支持。

1981年,熟悉经济工作的宋平重回国家计划委员会,据当时采访他的记者回忆,宋平思路清晰,记忆力甚强。他讲话语调平缓,措辞严谨,手头并没有任何资料,在谈话中引用大量数字却准确无误,剖析问题条分缕析,颇具说服力。

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期,宋平主张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1984年,宋平在向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时提出,要改革计划管理体制,把大的方面管住管好,把小的方面放开放活。

在谈到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管理体制必须改革时,宋平说,今后中央主要负责安排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骨干项目的建设,其他项目逐步下放给地方安排,同时会放宽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项目的审批程序。这些措施都体现着宋平的“简政放权”思想。

1987年担任中组部部长后,宋平积极推动干部交流。他认为,这可以让干部们开阔眼界,对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领导水平都有好处。3年后,中共中央推出《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规定》。这对培养选拔人才产生了极大影响,几乎成为现在政坛人才培养的一种固定模式。

中国的两条“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都和宋平有关:

1990年,宋平兼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在1991年他建议并由中央确定,每年人大会议期间中央专门召开一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

在1990-1998年宋平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期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各级组织由50万个发展到100万个,会员从2000万发展到8300万,这个组织为社会提供避孕、优生等服务,在当时节制人口被认为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一环。所有的宣传也都是“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长年在西北工作的宋平对修复植被和治沙也非常关心。

1984年5月,钱学森首次明确提出沙产业的概念。沙产业指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1995年9月,宋平打电话给沙漠化防治专家刘恕,询问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及其发展情况,并约定面谈。当时,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正筹划在甘肃召开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当听到钱学森因行动不便不能出席会议时,宋平当即表示:“河西开会,我去参加。”

“现在我不管事了,来这里就是摇旗呐喊,推动一下这个事业。对于沙产业,我完全是个外行,不懂,没啥可讲的,但我总认为这个事情很重要。”宋平在会议上说。

此外宋平“保护环境”的著名事迹还包括,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在主席台上主持大会的他曾经把粤剧演员红线女的字条“请邓小平同志不要在主席台上吸烟了”交给邓小平,后来邓小平果然从此不在主席台上吸烟。

1992年,74岁的宋平卸任了常委职务。据“澎湃新闻网”报道,宋平曾以中共十四大人事安排小组名义,向中央和邓小平和陈云提出选拔胡锦涛为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建议。

前台三年之后,他仍然做了那个站在年轻人身后的人。

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后,宋平回归日常生活,他平日喜欢读书和散步,也爱好游泳。

退休之后的二十多年,宋平往往只在国庆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的逢十大庆上出现,这次国庆65周年,按照一般规则是“小庆”,但97岁的宋平仍然和和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更年轻的老同志”们出现在宴会上。

台上年轻的总书记他并不陌生,事实上两人渊源颇深。除了都是清华校友之外,宋平和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曾经共事过,在习仲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时,宋平是国家计委副主任,工作上早有联系。

根据著名网友“学习粉丝团”贴出的一张旧照,1980年习仲勋以国务院副总理身份访美时,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随同习仲勋出访,他们被当时的纽约市市长分别用左右手紧紧搂住。在另一张照片中,在夏威夷土著人的招待之下,他们开怀大笑。

                   标题五:97岁中共元老宋平在北京参加慈善活动

 

     2014年06月12日,现年97岁高龄的中共元老、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今日上午在京出席一项慈善活动。宋平上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12年11月8日的中共十八大开幕式上。

这项活动号召全国爱心人士投入到助学帮困的事业中来,共同助推贫困失学孩子早日圆梦,举办地点是文津俱乐部。

据了解,文津俱乐部隶属于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是为中央副部级以上离退休干部服务的专门机构,内设游泳馆、健身房、网球馆、保龄球馆、理发室、电影厅等文娱活动场所。

上午10时左右,宋平在随行人员的搀扶下来到活动现场。他身着白衬衣、黑裤子,走路拄拐棍,看上去气色不错,就坐前与身边人员

握手、合影,但未发言。大概10分钟后,主办方表示,由于宋平年事已高,需要提前离场。

活动主办方介绍,这是宋平十八大以来首次公开露面,可以体现出他非常关心贫困孩子。  

出席助学帮困的慈善活动,对宋平来说并不陌生。

早在1994年,宋平和夫人陈舜瑶就曾帮助过失学儿童。他们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陕西省山阳县板岩乡的三户贫困家庭。在甘肃工作多年的宋平对扶贫帮困非常熟悉。

                 标题六:“为国家记日记”

 

    大国史书《共和国日记》出版,宋平作序

    2012年6月6日上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第三研究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当代中国研究所联合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大型历史文献《共和国日记》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为《共和国日记》题写序言,他高度评价此书:“为国家记日记,是一种史学创新”。

   《共和国日记》是一部以创新的治史方式,以编年体和记事体相结合的手法,生动真实完备阐释,逐日记录共和国探索和发展之路的辉煌巨著。

   《共和国日记》编委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同志担任主席,主任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同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同志、新华通讯社社长李从军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同志等担任。编委会执行主任由吉林省委原副书记林炎志同志担任,执行副主任由中央办公厅朱立波同志担任。编委会秘书长由总策划邵祥同志担任。

    《共和国日记》第一卷是起始卷,由中共中央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原主任张化研究员和副主任齐彪研究院担任主编,全书70余万字,图片100余幅。一、二月份采取综述的形式,概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取得的辉煌胜利。从三月一日起,逐日记述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和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程。

    《共和国日记》按年设卷,第一期60卷(1949年—2008年),计划三年完成。每卷近百万字,图片150余幅左右。书中设有目录、索引等多功能的检索工具,旨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提供翔实、权威的史料和工具,并为国内外读者通读浏览或查阅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资料提供便利。

    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编撰出版人员代表、党史国史研究专家、新闻单位记者近百人出席首发式暨研讨会。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卫建林研究员、中央党史研究室张化研究员、中央党史研究室二部主任武国友研究员、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刘金田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王灵桂研究员等专家发表了评点和意见。

附:序言(宋平题写)

    十八大前夕,几位同志来,说他们正在编辑《共和国日记》,一年一本,“十一·五”期间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经过五年的工作,即将出版,要我写个序言。

     翻阅日记1949年卷清样本,按月、周、日依序写来,仿佛又回到那些激情澎湃的日子。当时我30岁出头,在东北做工会工作。民族危亡中投奔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根据地和国统区,亲见先烈牺牲和身边战友倒下,他们毕生奋斗和为之献身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党的旗帜插遍祖国大地,一个新的伟大的时代,随着共和国的诞生来到。当时我在沈阳,在广播里收听北京的庆典,和同志们一起欢呼跳跃。记得当时沈阳举行庆祝建国的大会,十几万人涌上街头,全城淹没在红旗的海洋里。我在波涛汹涌的游行队伍中,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更加奋发地工作。

    从那时起,60多年过去了,我成为行动迟缓的老人,而我们的党和共和国却永远年轻,每天都有新事物、新创造,真正是日新月异。

    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正式出版。这是一部中央审定、无论资料或论述都具权威性的国史稿。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共和国日记》,可以和这部国史稿相映成趣,使国史的庞大架构更加血肉丰满。一个人可以有日记,现在是共和国的日记。为国家记日记,是一种史学创新。编年体和记事体相结合,重现亲历者当时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是引入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活动,避免过多会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累积造成的沉闷,揽国家民族之命运,察社会百姓之生态,历史就活了、生动了。

    中华民族有吸取世界文明成果的博大胸怀和进行新的创造的恢宏气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但是中国岿然不动,站住了、发展了,靠什么?归根结底,靠社会主义,靠我们的党和人民群众。小平同志讲,中国的事情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世界各国的经验很多,需要分析、消化、结合中国的实践,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经验。即便是自己失败、曲折的教训,科学总结,引为借鉴,也是最可宝贵的财富。

    现在编写《共和国日记》有好条件。有党的历史决议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指导,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可以参酌,又出版了不少回忆录。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把握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主线,伴随国家发展的脚步,一部一部编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取得丰富的经验。

    祝贺《共和国日记》出版,愿它作为我们伟大国家的信史,发挥认识过去和创造未来的作用。 

 

                    标题七 :清华大学校长书记看望宋平

2011年3月23日,清华百年校庆前夕,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专程看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清华老学长宋平同志和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陈舜瑶同志(宋平夫人),向他们汇报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100周年校庆的活动安排。两位学长对学校专程来看望非常高兴,对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表示祝贺,对于校庆各项活动安排表示满意。他们对母校充满感情,愉快地回忆起当年他们在学校时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宋平同志和陈舜瑶同志都强调,清华大学建校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为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学校能以百年校庆为契机,认真总结凝练办学理念,更好地传承清华精神与文化,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