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宋氏先祖 >> 文章内容

《宋氏源流》选载·宋国公族(襄公称霸)

[日期:2016-02-28]   来源:齐鲁宋氏文化网  作者:齐鲁宋氏文化网-   阅读:49[字体: ]

 (五)襄公称霸

 

在宋国国君中,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宋襄公(公元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十四年);即宋国第十九任国君,也是宋氏第十四世祖。他是宋桓公御说的儿子,名兹甫(也称兹父;商周时期六十岁以上的男子可冠名或者追记为“父”)。这不仅是因为他在“泓水之战”中,出了大名;而且在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中,他也能够渐露头角,并不惜一切代价,最终使宋国在其盟国支持下,继齐桓公之后,坐上过“盟主”交椅,从而过了一把霸主瘾。让宋国在“春秋五霸”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所谓“春秋五霸”,大体情况是这样的:

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为犬戎所灭(公元前771年);继任者周平王将都城自镐京(亦称西京,今陕西西安),迁入东京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周时代结束,而进入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56年);历史上也称这段时期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征是,周朝王室的“天子”地位逐渐衰弱,以致号令不再(没人理会)。各诸侯中的强势大国,通过主持会盟,号召各诸侯列国,即“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争夺霸主地位。

当初,由西周制定的《周礼》,其中“明王之制”中,明确规定了各诸侯列国,应对宗主国周朝天子,实行“三年一朝,六年一会,十二年一盟”的朝拜纳贡制度。但自周幽王之后,已形同虚设;各诸侯列国不去朝见和进贡周天子的,更是司空见惯。不仅小国弱国遭受大国强国欺凌吞并,周朝天子无可奈何;甚至连周朝王室自身,也遭到一些诸侯大国的欺凌,而束手无策。

最典型的例子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前720年在位)为了取得与郑庄公的妥协,竟将周王子姬狐与郑国公子忽交换,互为两国人质,史称“周郑交质”。此举标志着,周天子与诸侯列国,失去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权威与地位。

到周桓王时期(公元前719年--前697年在位),郑庄公为泄私愤,竟然派兵强割了周王室的小麦和谷子。为此,周桓王忍无可忍,亲自带兵伐郑,结果被郑国打的大败而归,周桓王还被射中肩膀,而差点丧命。从此周天子威风扫地,颜面尽失。

在此形势下,齐桓公以“尊王攘(读让rang)夷”为号召,挟天子以令诸侯。即打着尊重王室,制止不听号令者;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各诸侯国。从而,使齐桓公达到了由周天子认可,他挑头出面担任“诸侯之长”角色,先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目的。从此,也使齐桓公奠定了“春秋五霸”第一霸主的历史地位。

齐桓公之后,又先后有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担当过这一角色,史称“春秋五霸”。也有史籍认为,郑庄公应代替宋襄公在“五霸”中的地位,理由是郑庄公时期,郑国国势强大,曾征服过多个诸侯国家。而宋襄公过于仁慈软弱,虽然继齐桓公之后,主持“尊王攘夷”大业,然而却不被郑、楚两个大国认可。但大多数史籍认为:“春秋五霸”是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郑庄公不仅不符合“尊王”这一基本条件,而且还多次欺凌周朝王室。而霸主地位不被个别国家认可的情况,在历代霸主时期,也都曾经发生过。

宋襄公之所以能够继齐桓公之后成为“霸主”,他的历史背景和所处时势,为他充当霸主,提供了必要条件。

史书记载:宋庄公(即上文说的公子冯;公元前710--前691年在位十九年);即宋国第十六任国君,也是宋氏第十二世祖。史书记载:他继位后,继承“三公盛世”,国势强盛。史书上说当时宋国拥有战车六百乘。并于东周庄公九年,迫使郑国正卿(即宰相)祭仲配合,废除了郑昭公姬忽,改立流放在宋国的公子姬突即位为郑国国君,史称郑厉公。郑厉公之母,本是宋国公族雍氏贵族之女,嫁与郑庄公后被封为雍妃。郑厉公说来还是宋国公族的外甥。

宋庄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子捷即位,史称“宋闵公”(也写作愍公或后湣公;公元前691--681年在位十一年)。宋闵公十年,宋国曾与鲁国发生过一次边界冲突。鲁军逮住了宋国大将南宫万,后来经协调又将他释放回国。有一次,宋闵公与南宫万外出游猎时玩博弈(类似下棋)而发生争执,闵公就揭他的疮疤,骂他是鲁国俘虏。从而使南宫万羞愧难当而无地自容,一怒之下,竟抓起棋桌将闵公击倒,由于南宫万体壮如牛,用力过猛,书生气十足的闵公当场气绝身亡。南宫万自知闯下塌天大祸,竟一不做二不休,擅自主张拥立公子游为国君,史称宋君游。想以此为靠山,使自己的弑君之罪,蒙混过关。

    面对这一局面,宋国的戴、武、宣、穆、庄、华、乐等贵族公子,在右师(宋国的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称为“六卿”,地位相当于宰相)乐大心的号召下,集中兵力击溃了南宫万,并杀死了他的弟弟南宫牛。南宫万狼狈逃到陈国,被宋国公族与陈国联合,设计将南宫万杀死。同时杀死了由南宫万一手新立的国君宋君游。此后,共同拥立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即位,史称“宋桓公”。

在这次宫廷政变中,宋国大夫仇牧和太宰华父督,先后在与南宫万兄弟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宋桓公念其有功于国,封他们的后代世袭大夫之职。仇牧的后裔子孙,后来便以“仇”作为姓氏;而华父督的众多后裔子孙,后来便以华、花、督作为姓氏。

对在平息政变中立下大功的乐大心,则封地于萧邑(今安徽萧县),作为附庸国(仍依附于宋国,但高于卿大夫的封地采食邑)。自此,乐大心被尊称为“萧叔大心”,他的后裔子孙以萧为姓。

仇牧、华父督、萧叔大心,后来分别成为仇姓和华姓、花姓、督姓以及萧姓的开姓始祖。 

    宋桓公(公元前681--前650年在位三十一年),即宋国第十八任国君,也是宋氏第十三世祖。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并娶了卫国卫懿公之女、卫文公的妹妹为正妃,生的儿子便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史书记载:宋桓公很能主持正义,而且慷慨大方;在扶持小国弱国,反对恃强凌弱等方面,在诸侯列国中出力最多,也很有威信。他还对齐桓公的称霸事业鼎力相助,并成为当时仅次于“霸主”齐桓公的二号人物。

史传:宋桓公三年(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列国,在鄄邑(鄄,读捐juan;在今山东菏泽市鄄城)会盟。通过这次会盟,正式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宋桓公四年,宋国在齐、卫等盟国的支持下,联合讨伐郑国,以报复郑国曾对宋国的偷袭。从而将郑国军队打败,郑国只好投降,投奔到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阵营。

宋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59年),北方白狄(亦作白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春秋时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趁卫国内乱之机,突然大举侵略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军队全军覆没,卫国损失惨重,几乎亡国。幸亏宋桓公及时率军营救,才赶跑了白狄,并迎立卫公子燬(读挥hui)即位,史称“卫文公”。

此后不久,白狄又侵略邢国,宋桓公又与齐、鲁、曹、邾等国出兵相救,并且由宋国军队率先赶到,赶跑了白狄,营救了邢国。同时,为了帮助惨遭白狄蹂躏的卫国和邢国,宋桓公又建议齐桓公出面,号召周边国家,帮助两国兴工修建遭到毁坏的都城。宋国又带头出工出钱出粮,给予无私援助。 

在以上二次白狄侵略邻国事件中,都是宋桓公最先赶到营救,而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反而每次都落在后头。后来有史家分析认为,齐桓公当时之所以不愿直接与白狄发生冲突因为齐桓公擅长纵横捭阖之术,靠实力加智谋摆平一切;但他并不愿意打仗因为打仗总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自身力量一旦被削弱,这霸主位子也就不好维持了。

 

宋桓公有两个儿子,哥哥目夷,弟弟兹甫,兹甫就是宋襄公。兹甫的哥哥目夷,因与宋微子一样,也是因其母尚未扶为正妃时所生,虽为长子,但却被视为“庶出”;而同母所生的弟弟兹甫,因是其母册立正妃以后所生,便被视为“嫡出”,而立为世子,成为国君继承人。

但兹甫从小尊重哥哥,他认为哥哥比自己贤能,因此坚决要求将世子之位让给长兄目夷。目夷不但不接受弟弟的谦让,还跑到卫国姥娘家躲着不肯回来。而这时的兹甫,竟也紧随其后,跟着跑去卫国,与哥哥一起待在姥姥家,也不肯回来。

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桓公病重,一再要求兹甫回来继位,他才最后不得已回国,继承了君位。并随即宣布让哥哥目夷担任右师宰相。

史书记载:目夷,字子鱼,智谋超群,品德高尚,堪称一代名相(古文《子鱼论战》就是记述了目夷子鱼的军事学说)。为此,他们兄弟仁爱贤德之名,传颂于诸侯列国。

宋襄公又娶了周王室公主为正妃。这时的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周天子的名分仍在。宋周联缘,自是锦上添花。因此,宋襄公年轻得志,加之宋国本是上公之国,而且国势蒸蒸日上,宋襄公便萌生了争霸之志,以接替年老体衰的齐桓公。

据史籍记载:宋襄公八年(公元前643年),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病危期间,齐国内因宠臣竖刁和雍巫(又名易牙)两个奸臣,勾结妃子长卫姬,逼走桓公确立的继承人世子昭逃奔宋国;又操纵其他公子在桓公灵柩前火拼,从而导致发生严重宫廷内乱。齐桓公最后被封锁、饿死在宫中。

 

齐桓公在世时,因看重宋桓公、宋襄公父子以仁义著称,晚年曾托付他们扶助自己的继承人世子昭。所以,眼看齐桓公驾崩期间,齐国宫廷出现的混乱局面,宋襄公当仁不让,随即亲率重兵,并联合卫、曹、邾等国,护送世子昭回国。途中经过“甗之战”(甗,读演yan,齐国地名,在今山东济南东部)打败齐军的阻拦,一路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一举平息了内乱。从而扶持世子昭归国登基即位,史称齐孝公。这次事件,让宋襄公在各诸侯列国中的威望,又提高了不少。自此,宋襄公和周边诸侯列国,也认为齐桓公之后,霸主地位非宋襄公莫属。

宋襄公为巩固其霸主地位,又多次召集各诸侯列国,先后几次举办诸侯会盟大会,继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商讨解决各诸侯列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巩固提高自己的威望。但哥哥目夷认为,宋国虽是上公之国,然而此时原来的一些低等诸侯国家,通过多年兼并侵吞周边弱小国家,已势力大增,非等闲视之。而宋国历来固守仁义之邦,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相比之下,优势不大。所以,极力劝说弟弟不可强求争当霸主。但宋襄公气盛自负,一时听不进去。

哥哥目夷的劝说,决不是自卑示弱,事实就是如此。据《左传》《韩非子》等史籍记载:当时的“齐桓公倂(吞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晋献公倂国十九,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倂国三十六,开地三千里”;“秦穆公倂国十二,开地千里”等等。所谓“倂国”,说了就是兼并侵吞周边的弱小国家。而宋国却很少有此类记载。可见周朝后期之所以诸侯方国大量减少,其原因就是大国强国兼并侵吞,小国弱国被逐渐吞并消灭。

 

当时最想争霸的其实是楚成王,只是因为楚国原有封爵低下(仅是四等子爵),其时虽然僭(读见jian)越称王,也是自己给自己所封,当时大家并不认可。楚国的四等子爵,与宋国的上公之国,无法相比。而且楚国地处南方蛮夷,历来不为中原大国所接纳。但楚成王心有不甘,自恃国力强盛,在后来盂地(今河南睢县一带)会盟期间,竟然劫持毫无戒心的宋襄公,并早已暗调军队,预袭击宋国都城。以与宋襄公争夺霸主地位。

幸亏宰相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闻讯后坚守都城,加之将士听说国君被楚国阴谋劫持,更加同仇敌忾,士气高涨。目夷又派使臣与楚成王据理力争,楚成王眼见攻城难以取胜,又自觉理亏;加之齐、鲁等大国国君一致要求楚成王赶快放人。最后楚国不得已只好撤兵,并放回了宋襄公。

 

宋襄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春,郑国背叛当初盟约,而与楚国结盟,以图依附楚国,共同对付自己的宿敌宋国。宋襄公自上次会盟遭遇楚国劫持,即恶气未出,听说此事后,便不顾目夷等人的劝说,决定出兵伐郑,意在杀鸡儆猴。并征召卫、许、滕等国,一同出兵。

郑国只好迎战,激战多日,郑军眼看抵挡不住,便紧急请求楚国出兵救援。楚国正巴不得寻找借口,灭灭宋襄公的威风,便倾全国精锐,赶去与宋国军队决战。不久,楚国军队便与宋国军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县西北)遭遇。

当时楚国是新兴强国,其精锐部队由楚成王亲自率领,数量和装备均占绝对优势。而宋国军队已连战多日,将士疲惫。战争开始前,宋军主帅公孙固提出:可趁楚军涉渡泓水河之机,集中兵力进行袭击,以确保宋军能够取胜。

但宋襄公却以仁义之师,理应坚守“仁战”中“君子不困人于危,不鼓不成列”(即:君子不在敌人危急的时候和还没有击鼓列好阵势的时候,去攻击人家);“君子不重伤(不杀已受伤的敌军),不禽(擒)二毛(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兵)”,“不以阻碍”不攻击正在渡河或者跨越障碍的军队);以及不施阴谋诡计、不设圈套等道德古训。宋襄公固执地坚守这些古时仁义之师“仁战”中所遵守的君子风范和信条,而拒绝采纳主帅的建议。结果使宋军失去了最佳攻击时机,最后被楚军打败,宋襄公还中箭受了重伤,于第二年不治身亡。

对这件事,历史上大多评论,认为宋襄公迂腐的实在可笑,而又可悲。但也有评论认为,宋襄公坚守古训,“不失为仁义之师”,古之贵族君子风度,虽败犹荣。如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评论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仪,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司马迁对宋襄公的这一做法,也是持褒扬与肯定的态度。原因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列强一惯尔虞我诈,缺乏像宋国这样的君子国度,更缺乏像宋襄公这样固守礼仪的大国国君。所以,司马迁对宋襄公褒扬有加。

 

史书记载:楚成王于“泓水之战”得胜后,自以为是郑国的大救星,不仅接受了郑国以超越上公之礼给予的隆重欢迎与宴请,还在临走时,顺便带走了郑国国君的两个女儿。论辈分,郑国国君的女儿,还是楚成王的外甥女。为此郑国大夫叔瞻气愤的说:楚王如此傲慢无礼,他不会实现称霸的野心,也没有好下场。果然,楚成王后来被他的儿子商臣篡权弑杀了。

又据史书记载:晋国的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在未登基当权之时,曾落难逃亡,途中受到许多诸侯列国的冷落,甚至出卖。而当重耳路过宋国时,宋襄公虽已身受箭伤卧病在床,但仍然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和慷慨援助。据史书记载,宋襄公仅马车就送给了他二十乘(当时一乘马车须配4匹战马,20乘马车,仅战马就需配80匹)。这对于一个有国难归,一路逃亡,犹如丧家之犬的重耳来说,真正是雪中送炭!此举也充分体现了宋襄公的大仁大义与慷慨大方。

公子重耳在国外流浪十九年后,终于得到机会归国,并登基晋国君主,史称晋文公。晋文公执政不久,即与宋国结盟。此时宋襄公已经去世,由他的儿子王臣即位,史称宋成公(公元前636--前620年在位十七年)。即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宋氏第十五世祖。

宋成公三年(公元前634年),楚国又发兵攻打宋国,并夺取了宋国的湣邑(今山东金乡县东北)。第二年楚军包围了宋国的国都商丘。为此,宋国向晋国求援。随后晋国出兵,先攻取了楚国的盟国卫国的五鹿城(今河南濮阳东北)和曹国的国都陶邱(今山东菏泽市定陶与曹县一带),并俘虏了曹国国君。从而,迫使楚国撤出包围宋国都城之兵。此后,宋晋联军与楚国军队,会战于城濮(今河南范县一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

这次战争的最后结局,是以楚军全军覆没,楚国令尹(宰相)兼主帅成得臣(字子玉),愧恨难当,当场自刎而告终。宋襄公的大仁大义与慷慨好施,终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与厚报。从而让罹难去世的宋襄公,含笑于九泉。

经过这次“城濮之战”,也成全了晋文公,不仅获得了“知恩图报”的好名声,也为他欲在春秋五霸中争得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广武一带)举行会盟,大会诸侯。会上各诸侯列国一致推举晋文公继宋襄公之后为新的盟主,从而使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这次会盟,史称“践土之盟”。

 后来,在楚国又曾多次发动进攻宋国的战争中,大都是在晋国的援助下,将强盛的楚军击败或逼退。自宋襄公善待和援助落难的重耳,到宋国与晋国结盟,以及晋文公成为霸主;从此晋国便成为宋国对抗强楚的坚强后盾。 

相关评论